車行東北角漁港 享靜謐之美
【星報/記者 趙惠群/報導】
中秋明月夜,賞月怕人擠人,到處塞車,可以考慮東北角比較冷清的馬崗和卯澳。這裡人車皆少,還有幽靜的海灣和海岸奇觀,讓你完全體驗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詩意。
進入馬崗和卯澳這兩個小漁村,讓視覺定格在某個角落,你會以為這裡是異國的某個海灣。兩個漁村在一千多年前,曾是凱達格蘭族的漁場,據說最早的凱達格蘭原住民,就是從這裡登岸,在數百年前,西班牙的船隊經過此地,更把這裡稱之為聖地牙哥,據說就是此地三貂角的地名由來。
馬崗漁港 奇岩怪石
三貂角附近的馬崗漁港,有一大片寬闊的海蝕平台,正面正是釣客最愛的萊萊釣場。這片海蝕平台奇形怪狀,深夜映著明月,另有一番洪荒的氣氛,在古代這裡曾是原住民漁場。海蝕平台,其實也是豐富潮間生態區,石蓴滿布海蝕平台,如綠氈一般,仔細尋找,石間有許多的海葵、珠螺、寄居蟹、螃蟹。
就在海蝕平台後方的石牆,有一根類似印第安人的石柱,還有石雕的躍馬。此地是一位素人藝術家友凡的家,他原本住在三重市,曾是一家唱片公司老闆,多年前移居此地,經常一人默默雕刻,有人來訪,他也不以為意。他更在工作室旁開闢一塊平台,掛上免費營地招牌供遊客使用,是賞月與觀景的最佳平台。
馬崗後方的山頭上,是二級古蹟三貂角燈塔,於1935年開始啟用。白色建築饒富古意,燈塔在二次大戰期間曾遭盟軍炸射,後修復重啟用,今天燈塔內還留當年的彈痕,展覽室內有許多燈塔的文獻圖片。
卯澳漁港 淡淡幽情
和馬崗隔著山頭的另一個海灣卯澳,也是一個充滿歷史幽情的小漁港。村子被坑內溪、豬肚溪及榕樹溪三條小河切割,在狹窄的台地上,散布著充滿古意的石厝,村內最大的榕樹溪,有著幽靜景致,百年古榕包圍著溪水,像民歌「小河淌水」所描繪的甜美。
卯澳的生活步調似乎保留著四、五十年前的和緩,這裡有個很有創意的社區發展協會,由居民自力開發和整理社區的人文和生態資源,像是河川生態的復育,保存百年石厝,開闢富有特色的生態園區和步道。
跨過濱海公路,沿著卯澳北橋一旁的小路前進,有社區發展協會所開闢的公園和步道,沿著步道,可接往榕樹溪古道,探訪古早原住民的遺址,遠眺海灣的壯闊。
前進路線由台北前來,走中山高速公路,由八堵交流道下,接瑞八公路往瑞芳前進到北濱,再接上台2線濱海公路,經龍洞、澳底、福隆約117公里處,即可到達三貂角。
●三貂角遊客服務中心電話:(02)2499-1300
●台北縣貢寮鄉卯澳社區發展協會電話:(02)2499-2300
【2006/10/10 星報】